導讀: 暑期到來,大學生們可能會琢磨著做些兼職,一些想增加收入的年輕人,也想多條路“開源”。那就要格外小心那些號稱輕松簡單、“躺在家里動動手指”就能賺錢的兼職,它們
暑期到來,大學生們可能會琢磨著做些兼職,一些想增加收入的年輕人,也想多條路“開源”。那就要格外小心那些號稱輕松簡單、“躺在家里動動手指”就能賺錢的兼職,它們的背后很有可能暗藏騙局。
配音騙局:零門檻做任務不知不覺掉坑
“我的被騙經歷,分明漏洞百出,不知怎么就一步步上套了……”提起從事“配音兼職”所遭遇的欺騙,大學生語星滿是感慨。
如今,一種“升級版”配音兼職悄然出現。將幾千元課程推銷變為“做任務”,不知不覺間令人掉坑。
語星告訴記者,自己家境一般,大學期間堅持勤工儉學。由于準備考研,便辭掉了家教工作,尋找線上兼職,希望賺點兒生活費。
瀏覽之中,她發現了一個配音兼職賺錢的帖子,添加了“老師”的微信、QQ群。“對方說要繳納36元報名費領取配音朗讀任務,完成后會把報名費和工資一起返還。我其實猶豫了一下,但帖子里好評很多,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交了報名費,完成了任務。”
將文件發送后,“老師”說需要審核,過了兩三分鐘便告知審核通過,36元報名費和10元工資很快轉入了語星的銀行卡。見錢款到賬,語星打消疑慮,又領取了幾次任務,輕松賺到110元。
第二天,語星主動聯系“老師”,很快完成了一單任務,并收到返還的報名費和工資。對方稱繼續為她申請了新任務,語星按照之前步驟操作完成后,報名費和工資卻沒到。此時“老師”稱,新任務是三段一結,即交三次報名費,完成三個任務,一起返還報名費和工資。
“第一天每個任務是幾十元的報名費,第二天費用高了很多,第一個要369元,下一個是333元。對方說報名費越高工資也越高,我可能是有點昏頭了,就又交了錢。”正當語星盤算著,三單全部完成可以收到返款加工資一千多元時,對方稱第三單報名費要1688元。
“看到這個數字,我整個人傻了,我根本沒有這么多錢。對方就讓我開通‘花唄’,還說如果最后一個任務沒完成,前兩次報名費和應得工資都不能退還,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由于覺得很難追回損失,也不想讓爸媽知道,語星沒有報警。考慮到銀行卡號已經泄露,她將銀行卡也進行了注銷處理。
為了銘記教訓,語星在社交平臺上記錄了這一過程,直言自己“丟了大學生的臉”。而在評論中,不乏“類似套路被騙1400,還好及時止損”“年前做連單任務被騙18500,也是由少到多,不轉,之前的就不返還。當時腦子跟降智似的,現在想想真是惱火”等留言,能夠看出這一騙術流傳廣泛,且屢屢得手。
寄拍套路:前期快速到賬誘導進入圈套
穿戴上店家寄來的服裝、鞋子、首飾等,打扮美美地拍攝幾張照片,之后將商品寄回,并將照片發送給店家,就能獲取一筆收入。這種“寄拍”工作受到不少在校學生、年輕人的青睞,同時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以此為名實施五花八門的詐騙。
在這些詐騙手段中,有的需向“經紀人”轉賬數百元不等的會費,寄拍兼職卻接不到幾單。當受騙者表示不滿時,騙子會讓受騙者繼續拉新人入群,從而獲得提成和獎金,猶如變相傳銷。由于涉案金額不大,很多人上當后也不會選擇報警。
有的則需按照指定網址,下載一些不常見、不知名的購物軟件,在上面先行充值錢款購物。待拍攝完成后,公司再將所充值錢款與寄拍報酬一起支付。通常前幾單都會進行得十分順利,待受騙者興趣漸濃,所墊付的錢款便會水漲船高。甚至也有所謂“連單”,即聲稱須連續完成數單拍攝,否則前面墊付的錢款無法予以返還。
“前期傭金快速到賬,為受害者建立能賺錢的信心。騙子不斷布置更大的任務,誘導受害者進入轉賬圈套。”記者注意到,多地警方已結合實際案例發布預警,提醒市民提防此類新型刷單騙局。在知名短視頻平臺上以“寄拍”“試衣員”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排在首位的均為國家反詐中心的反詐宣傳視頻,上方還有“謹防詐騙陷阱”等醒目信息提示。
交友幫兇:網絡平臺當托身份隱私難保
“做忠實傾聽者,簡單好上手,不限地點,有網就行,多勞多得。”伴隨各類交友平臺此起彼伏出現,一種名為“樹洞傾聽者”或“平臺聊天員”的兼職被廣泛傳播。在工作內容描述中,這份兼職宣稱日薪可達100元至300元,而需要做的僅僅是“線上回復客戶信息,進行打字聊天”,看上去十分誘人。
記者隨機檢索到一個招聘啟事,通過內附報名渠道,加入到某QQ群中。很快收到管理員發來的一份入職說明,其中列出近20個問題,需要每個都進行確認才可繼續。值得強調的是,這份說明指出,該兼職僅限成年女性報名。
按照說明,申請兼職者需要下載指定的一款交友App,進行注冊并上傳清晰頭像。而工作主要內容即尋找交友軟件內的男性用戶聊天,甚至對各種信息回復方式給出了明碼標價:例如文字聊天,每條信息可賺取0.12元。語音聊天為每分鐘0.8元,視頻聊天為每分鐘2元。
當然,這些“塊兒八毛”的信息回復、陪聊只是起步,以戀愛為名勸說交友平臺上的男性用戶贈送禮物,從中抽取提成,才是“傾聽者們”工作的重點。“開福袋,老板給妹妹開個福袋嘛……”“那你都說了你喜歡我,那要怎么表示呢?”記者進入多個聊天室旁聽,無一例外,主持人會運用各種話術,催促參與聊天的男性用戶刷禮物。這些虛擬禮物均需要充值才可送出,價格從幾元到幾百元不等。
不難看出,所謂“傾聽者”“聊天員”,就是各類交友平臺請來的“托”。從聊天話術到誘導付費,不斷上演著一場場微型“殺豬盤”。
“震碎了三觀,而且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賺錢,建議姐妹們盡量不要做。”有從事過此類兼職的用戶披露,該項目看似簡單輕松,實則稍有不慎就容易產生隱患。她表示,做了一段時間,待到想要提現時發現,需要上傳身份證的正反面才行。“感覺不對就先沒上傳,賬號也已經注銷了,里面的錢直接放棄。這軟件如果你不主動去聊,靠系統推薦,是賺不了多少錢的。不僅浪費時間,個人尊嚴也不能保證,相關身份信息、隱私也容易泄露,太劃不來了!”(據《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