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一則《直播間里售假,警察閃現現場》的視頻在上海市民朋友圈流傳。視頻中,一名女主播在抖音平臺直播銷售一二線時尚品牌服裝,不時與觀看直播的網友互動。正在主
近日,一則《直播間里售假,警察閃現現場》的視頻在上海市民朋友圈流傳。視頻中,一名女主播在抖音平臺直播銷售一二線時尚品牌服裝,不時與觀看直播的網友互動。正在主播向網友展示服裝細節時,一隊民警闖入直播間,打斷主播帶貨。這處位于閔行區的公寓里,存放了大量品牌服裝,后經鑒定,均為假冒產品。上海警方在夏季打擊整治“百日行動”和“礪劍”專項行動中,已經連續打擊多起利用網絡平臺“知假售假”的違法行為。
只要有縫隙,肯定有人鉆。人人喊打的假貨,在蹭上第一波電商發展快車后,又鉆進了帶貨的直播間。主播們明知是假貨還賣力吆喝,明知法律不允許還頂風而上,只因為有豐厚的利潤空間。而購買者也未必不知商品為假,可又經不起名牌的誘惑,更何況“這些產品的單件售價,僅為商場正品價格的二十分之一”。看似你情我愿的市場行為,是商家顧客各取所需的雙贏,卻是不折不扣的違法行為。
因為網絡的庇護,加大了查處的難度,不良商家除了在網絡直播平臺售賣假冒品牌服裝外,還有人賣假冒品牌汽車配件、游戲手柄、保溫杯、珠寶飾品等。什么東西好仿造且利潤可觀,就仿冒什么,利欲熏心,見利忘義。主播當然知道知假售假行為的性質,所以他們不僅往往用多個賬號進行直播銷售,“行蹤不定”,直播地點也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個賬號積累的粉絲多了、銷量大了,就會換一個賬號重新賣。如此處心積慮,不過是為了逃避打擊。
無論是在線下還是線上,假冒商品都是市場經濟的毒瘤,倘若任由其泛濫,不僅對產品品牌方帶來嚴重的損失,對消費者權益也會帶來實質性的傷害。假貨的市場越大,消費者所購買到假貨的幾率越大,貪一時便宜到頭來還是要埋單,而且費用高昂。值得注意的是,“涉案人員中,有負責倒貨、招人的,其中參與跑腿、轉發、提成的多是20來歲的年輕人。”網絡直播帶貨是年輕人的天下,可網絡平臺決不能成為假貨的天堂,年輕人也不該是假貨產業鏈上的主力。
主播帶假貨必將惹真禍。目前,兩名主播因涉嫌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已被上海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警方對其所售貨源正在展開進一步追查。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證據是實實在在的,不是直播結束換個馬甲就能溜之大吉。警方表示,他們與相關平臺保持互通互聯,一旦出現售假行為,平臺方也會幫忙收集證據,再采取各類懲戒手段。針對一些年輕人貪圖隨手轉發售假微信就能賺錢的行為,以及到案后“我不知道這是假貨”的辯白,警方表示有多種渠道收集證據,不是你自己說不知道,就能糊弄過去。
打擊網絡直播中的知假售假行為,網絡平臺、正規品牌生產商、消費者和警方需要通力合作,織就一張發現查處的彌天大網。沒地方賣也沒人買,制假售假產業鏈自然就會切斷。(賈亮)
責任編輯: 賈玉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