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零彩禮”,可行嗎? 高價彩禮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導致的?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河間市大莊村黨支部書記石炳啟就建議,“把‘低彩禮’落到實處”,同時在推行“低彩禮”的基礎之上提倡“零彩禮”。
高價彩禮亂象
為了解當代中國農村男性婚姻成本,2018年,靳小怡帶領課題組進行了覆蓋11省的“百村調查”,對農村男性婚姻花費的數據進行了全面分析,發現在彩禮、婚房、婚禮、謝媒費等多項指標中,彩禮和婚房的占比最大,且存在“西部偏彩禮、東部偏婚房”的地區差異。
“中西部男性成婚難最直觀的表現即為‘高價彩禮’,東部受較高房價的影響,農村男性主要面臨較大的婚房購買壓力。”在靳小怡看來,隨著近年來彩禮要價不斷攀升,“高價彩禮”令婚姻儀式感減弱、“交易”性質加深。
事實上,有關高價彩禮近些年來一直是社會熱點話題,尤其是在農村,這樣的現象特別普遍。甚至,有不少交往中的男女因為高價彩禮的問題而分道揚鑣的案例發生。
據騰訊新聞谷雨數據《2020年國人彩禮調查》,有超過七成(73.8%)的婚姻都收過彩禮。浙江以超過18萬的平均值,在所有地區中高居第一,遠超全國平均值69095元。江西排在第四位,彩禮平均值為11.2萬元。
南昌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建生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地結婚收受彩禮是普遍現象,但所謂“天價彩禮”只是個例,有相當部分還是虛假炒作。“一般意義上來說,都是18萬元左右,看家庭情況,一般市民家庭,則從五六萬到十五六萬不等。”
費孝通1938年在著作《江村經濟》中指出,彩禮是男方家庭對女方家庭因婚配喪失勞動力的一種補償,女方家庭又通過嫁妝的形式,將資源注入新家庭。隨著經濟發展和資產豐富,近年來各地的彩禮一路走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在北京工作的東北地區一位青年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他的朋友最近準備結婚,彩禮已經高達30萬元,而且還不包括購置房產和車輛等花費,“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另據新華社報道,中部某縣一名村民說,“兩三年前我們這邊彩禮一般是10多萬元,如今不少都是20萬元起步。”“這些年我們這兒彩禮一路上漲,從十多年前的8.8萬元漲到18.8萬元,再到28.8萬元,如今一般都是38.8萬元。”贛北地區一村民表示。
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高價彩禮的現象也并不鮮見。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福建的莆田地區,2019年之前,彩禮一般要達到118萬元到200萬元。近年來,莆田市政府多次發布“抵制高價彩禮”的倡議,莆田市東海鎮政府還曾號召聘金不超過18萬。
“適當的彩禮是社會風俗,是為人們所接受的,但高價彩禮讓本該作為民俗的彩禮慢慢變味,偏離了彩禮的初衷。”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明舜認為,高價彩禮抹殺了彩禮固有的對女方認可和尊重的核心內涵,使之成為買賣婚姻中的身價禮。
李明舜說,高價彩禮歪曲了彩禮的本質,改變了彩禮重儀式、重規矩、重承諾的本意。實際上把彩禮變成了法律所禁止的借婚姻索取財物,扭曲了婚姻的目的,婚姻本來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結合,而高價彩禮使他們之間的婚姻變成了一筆買賣。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