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无遮挡_亚洲小说欧美另类婷婷_国语产色综合_亚洲久久一区

當前位置:搜錯網>媒體求證 >   正文

三伏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導讀: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隨著大暑節氣的到來,我們迎來了一年中最熱的時間——三伏天。我們都說三伏天,但到底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是怎么確定的?我們一起來

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隨著大暑節氣的到來,我們迎來了一年中最熱的時間——三伏天。我們都說三伏天,但到底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是怎么確定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三伏的那些事。

所謂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通常是出現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下旬之間,長為30或者40天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有“熱在三伏”的說法。

那么三伏是如何規定的?根據《陰陽書·歷法》所記載的規定,“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謂之三伏”。也就是說,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這個說法成為后來推算三伏所采納的依據。

三伏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圖片來自網絡)

夏至和立秋作為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內容,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庚日又是什么意思呢?

這就要從我們古代歷法中涉及到的干支紀法說起。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法”(有時稱干支歷,但應注意其并非“歷法”,只是一種“紀法“),是一種是采用10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12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一定規則相配合,用來記年、月、日、時的方式。具體使用時,采用天干、地支各一個字(要注意的是,這里必須是天干地支各一個字,不能兩個都是天干或者都是地支),并且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兩兩一組。比如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提到的“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其中丙辰就是干支紀年的方式,丙是天干,辰是地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兩兩一組;再比如我們看一些古裝劇中有時會提到生辰八字,也是用這種干支的方式來記某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時,每組兩個字,共八個字,因此叫生辰八字。

三伏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干支表

了解了干支歷的基本規則,我們也不難推算出,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總共有60種。而庚日就是指干支記日中帶“庚”這個天干的,共有六個,即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及庚申日。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陰陽歷》中關于三伏的說法,以今年為例,我們翻開一本有干支歷內容的日歷會發現,今年夏至日(6月21日)為乙巳日,然后本著夏至日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的原則往后數,發現第三個庚日為7月16日(庚午)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7月26日(庚辰)為中伏。同樣的,“立秋后初庚為后伏”,今年立秋為8月7日,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8月15日(庚子),也就是末伏。按照這個原則,大家基本上可以自己推算每年的三伏是哪一天了,但是這里面有一個特例,就是夏至及立秋當日遇到庚日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天的庚日就算第一個庚日(陳遵媯著《中國天文學史》)。

三伏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圖片來源:壽星天文歷,作者圈出其中庚日)

因為干支歷中是天干在前,而天干總共是十個,因此兩個庚日之間間隔為十天,基于此往往人們普遍認為三伏天共計三十天。事實上,并非總是如此。我們再回頭對照三伏的劃分規定: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因此初伏到中伏間隔一定是十天;末伏為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也是十天,所以,三伏的長度變化取決于中伏的長度,即夏至后第四個庚日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

由于夏至和立秋的日期幾乎固定,所以中伏的天數取決于夏至與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如果有4個庚日,那么第五個庚日便是立秋后第一個庚日,這樣中伏有10天,三伏共30天;如果有5個庚日,那么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則為夏至后第六個庚日,中伏有20天,三伏共40天。

三伏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三伏有30天或者40天兩種情況,比如今年就是40天,但這并不能說明今年是否會比三十天的情況更熱。其實根據三伏的劃分,我們可以知道三十天也好,四十天也罷,只是因為干支紀法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對應方式造成的,? 與三伏天是否酷熱、持續酷熱的天數是否很長,沒有必然聯系。每年的盛夏會不會特別熱,說到底是氣象學上的問題。

“三伏”自古就頗受重視,人們除了在伏天時進行祭祀,入伏當日會選擇閉門不出,稱之為“伏歇”。受封于朝廷的王公大臣,過伏天時還可以領取到“高溫補貼”——冰塊。早在周朝,人們就已通過冬季鑿冰、存冰,夏季用冰的方式來降溫,存放冰的冷窖被稱為“凌陰”,管理官吏稱為“凌人”,最基層的取冰者稱為“徒”。先秦時期,就有冬季藏冰,第二年夏季賞賜大臣的做法。古時冰塊主要用于冷藏果品和米酒,盛放冰的容器則叫“冰鑒”,春秋戰國時期的曾侯乙曾擁有一對銅質冰鑒,如今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可以說是最早的便攜式小冰箱了。到了清代,制度愈發完善,還出現了“冰票”這一制式產物。盛夏季節,太陽炙烤著大地,古時候的人們除了扇子,沒有什么消暑設備可以幫助度過盛夏。富裕的人家,家中會有冰窖來儲存冰塊,夏天的時候便可以拿出來降溫解暑。

古代的伏天跟其他節令一樣,也傳承著很多食俗,比如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等。此外,古人對三伏貼伏膘格外重視,比如在漢代,朝廷就有賜肉之舉。在古時候的三伏天,人們通常會吃面條,這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經開始了。史料中記載:三伏天要吃“湯餅”,也就是今天的片面湯。到了唐朝的時候,人們不再吃“湯餅”,而是吃“涼面”,但是,需要加入蜜糖一起吃。這個令人無法理解的吃法,直到宋朝還在吃。一般情況下,皇上在三伏天賜給大臣們物品的時候,都會附帶著送給他們一瓶蜜糖。此外,三伏天有吃三瓜的說法:三瓜即苦瓜、絲瓜和冬瓜,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可幫助排出毒素、健脾開胃,非常適合三伏天降溫防暑。

內容
內容
  • 女子暴瘦20斤腦內取出27厘米活蟲 還曾被診斷為腦膠質瘤
    女子暴瘦20斤腦內取出27厘米活蟲 還曾被診斷為腦膠質瘤
    2017-09-01 14:33:32
    女子暴瘦20斤腦內取出27厘米活蟲 暴瘦原因竟是這樣恐怖至極!據南方網消息,廣東廣州,20歲的女孩雯雯(化名)反復出現頭痛頭暈、嘔吐及肢體麻木,還曾被診斷為腦膠質瘤,陸續吃藥兩年癥狀均沒改善。
  • 女運動員穿鐵三服被指太露骨 所穿運動服并非泳衣
    女運動員穿鐵三服被指太露骨 所穿運動服并非泳衣
    2017-09-01 14:33:32
    女運動員穿鐵三服被指太露骨 崩潰至極內幕簡直太無奈!近日,國家一級運動員“阿爽”因參加鐵人三項比賽穿的緊身運動服,遭網友批評穿“泳衣”參賽,過于露骨,不得體。事后,“阿爽”公開回應稱,所穿運動服并非泳衣,而是比賽專用鐵三服。業內人士稱,該運動員著裝符合規定。
  • 女子高鐵霸三座罵乘務員神經病 一女子疑一人霸三座
    女子高鐵霸三座罵乘務員神經病 一女子疑一人霸三座
    2017-09-01 14:33:32
    女子高鐵霸三座罵乘務員神經病 原因竟是這樣令人震驚!9月22日,江蘇鎮江,一段視頻顯示,G7286列車丹陽段,一女子疑一人霸三座,路人提醒后,該女子不停辱罵路人大聲喧嘩。
  • 銀行柜員50當5元多給客戶1萬8 銀行柜員小劉疏忽了
    銀行柜員50當5元多給客戶1萬8 銀行柜員小劉疏忽了
    2017-09-01 14:33:32
    銀行柜員50當5元多給客戶1萬8 原因竟是這樣太不可思議了!接到報警后,民警聯系上了客戶王先生并向其說明情況,王先生表示自己已許久未使用現金,再加上忙于事務,當時也沒有意識到。隨后,王先生便來到派出所,將多收的錢款交還給了小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