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最近,一種“行李箱盲盒”在網上升溫,不少視頻博主在各大平臺上做起了“行李箱盲盒”的開箱測評。據報道,有商家表示,這些行李箱有的是在機場或者火車站,長時間無
最近,一種“行李箱盲盒”在網上升溫,不少視頻博主在各大平臺上做起了“行李箱盲盒”的開箱測評。據報道,有商家表示,這些行李箱有的是在機場或者火車站,長時間無人認領的;有的是租客抵押給房主的;還有說是從學校流轉出來的學生不要的行李箱。它們大多從某閑置物品交易平臺上淘來,價格從幾十到上千元不等。
博主開出總價4萬元“盲盒”?
機場回應
7月30日,一個博主的開箱視頻引發關注。博主表示自己花1000塊錢,買了一只在機場長時間無人來領取的行李箱,賣家稱因為行李箱帶密碼鎖,因此從未被打開,也不知道里面到底裝著什么。
經過一系列操作,博主在箱子里發現了許多女生衣物,還有書本、化妝品、一個相機包和一張存儲卡。最奪人眼球的,是箱子里一條疑似某奢侈品牌的項鏈,總價值高達人民幣4萬多元。
事情不斷發酵,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這個賭的成分很大,一般沒有什么特別有價值的東西。”也有不少人發出質疑,“可以隨便買賣嗎?”“萬一泄露個人隱私怎么辦?”
據報道,視頻中的行李箱上掛有標牌,寫著托運日期為2022年6月27日,來自義烏機場站。而博主展示的拍攝時間是7月21日。
一個月左右在機場無人認領的行李箱,就能流轉到二手市場上進行出售嗎?
義烏機場相關工作人員回應天目新聞稱,經義烏機場工作人員跟始發站工作人員多次核實,熱搜視頻中的行李箱并非從機場方面流出,托運標牌同機場的不一致,希望平臺和博主立即刪除視頻,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另據法治網此前報道,義烏機場地勤保障部負責到達行李業務的工作人員曾回應,“我們只是接收站點,滯留的(無人認領的)行李一般保存7天,超過7天就會退回旅客的始發站。”義烏機場工作人員強調,機場不會隨便處理旅客行李箱,更不會直接進行買賣。
央視財經此前也報道稱,廣州白云機場行李查詢處工作人員表示,行李如果有貼行李條,會退到它的始發站,始發站存得久一點,存兩三個月是可以的,超過90天會交給航空公司處理。
澎湃新聞則報道稱,上海某機場的失物招領處工作人員表示,如果物品是充電寶的話,一般保管時間只有一周,普通物品保管時間是半年,貴重物品如電腦、手機、相機等的時間是一年。如果超過時期,仍然無人認領,就會交給其他部門“處理”。但至于具體怎么處理,工作人員表示并不清楚。是否會交給公安派出所?工作人員說:“我們一個月下來就是幾百件,一年是上萬件失物,沒有辦法說每一件都送到派出所,如果行李箱有手機,有手機號,那我們會聯系失主。”
“無人認領行李箱”
大多出自閑置物品交易平臺
據法治網報道,大多“無人認領行李箱盲盒”都出自某知名閑置物品交易平臺,其中的一位賣家說,“都是來自大學校園的,有的學生出去實習,(疫情關系)回不去就不要了。現在學生有錢的很,放心購買,我們目前沒有一個差評。”對于里面的私人物品是否會涉及法律問題,賣家表示自己已經賣了半年多了,沒有任何問題,并稱會給“擔保”。
此外,這位賣家還表示“網上的視頻都是假的”,尤其一些高檔物品,都是視頻拍攝者自己放進去“炒作”的。
另一位賣家則稱自己的“商品”主要來自機場、短租公寓抵押,還有一些是公司重建留下的。對于貨源來路,賣家表示自己也只是“貨代”。
除了貨物來源不明外,這些行李箱盲盒的廣告中都包含一些關鍵詞,比如“女學生行李箱”“女租客行李”等等,并配上模糊的女性照片。另外還會用誘導性的語言暗示能“開出好物”。
該交易平臺的網友評價中,箱子里大多是二手衣物和廢棄雜物,能開出奢侈品的人寥寥無幾。
買賣“無人認領物品”是否合法?
在法律上,無人認領的這些東西到底該怎么辦?上海市信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高興發律師對上海法治報表示,“根據《民法典》等相關規定,無人認領的行李箱,應當屬于遺失物,遺失物的所有權屬于失主所有;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一年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其他人無權處分遺失物。”
同時,行李箱內往往存放著許多個人物品,高興發表示,如果他人私自進行處分,不僅侵犯了失主的所有權,同時還可能侵犯了失主的隱私權。
在央視財經的報道中,有市民表示,自己行李箱被當“盲盒”來消遣娛樂,覺得十分不妥。律師陳俏丹則表示,首先購買這樣的行李箱,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和隱患。另外把這樣的行為在網絡上直播,是極其容易侵犯原物主隱私權的。因為并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東西,萬一直播過程中,暴露原物主個人隱私信息的話,我覺得風險比較大,所以如果平臺發現這樣的行為,我個人認為應該嚴令制止。
“偽行李箱盲盒”涉嫌欺騙
不過在記者的采訪中,機場、航司也表示,由于倉庫空間和人力有限,行李箱無人認領時間過長,通常會交給第三方進行處理。那么第三方公司擅自將行李箱進行出售,是否存在問題?
“如果第三方公司在沒有經過所有者的授權或追認的情況下,把東西處理掉了,那么也是存在侵犯他人所有權的問題,因此行李的所有權人,既可以向航空公司問責,也可以向第三方公司問責。”上海李東方律師事務所馬斯祺律師說。
當然“無人認領行李箱”本身的真實性也仍然存疑。不少網友認為這其實只是商家的炒作和噱頭,利用消費者獵奇和“占便宜”的心理,銷售二手垃圾。
對此,律師指出,如果是人為制造的“無人認領”的行李箱,以盲盒形式出售,那么消費者購買后落差很大的話,商家就涉嫌欺騙,消費者可以尋求消協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