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投2億建的地鐵站成“孤島” 居民乘坐需要繞行近3公里不如坐公交車。近日,浙江省寧波市投資約2億元建設的3號地鐵線一地鐵站乘客寥寥,利用率不高成“孤島”,引發社會關注。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民生工程投資浪費、百姓不滿?“新華視點”記者展開追蹤調查。
為什么投資巨大的地鐵站乘客寥寥?“因為高塘橋站建在基本農田里,周邊規劃的商住項目沒建起來。連接和順小區的道路又涉及占用基本農田問題,遲遲動不了工,導致站點日均客流量偏少。”寧波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在寧波市,高塘橋站面臨的困局并非個例。例如,與高塘橋站臨近的句章路站同樣被農田“包圍”,其C、D兩個出口大門緊閉,建而未用。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句章路站周邊300米范圍內,有永久基本農田約68畝。
“超前引領”的規劃,“先上車后買票”的心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永久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其用途。國家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土地征收的,必須經國務院批準。
為何明知該地為基本農田區域,仍將高塘橋地鐵站點布設在這里?記者就此采訪了寧波市有關部門和相關專家。
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人稱,將站點設在基本農田區域,主要是原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有局部“不合一”的情況,存在規劃先行問題。
在2013年“寧波市鄞州區‘陳婆渡(后改為高塘橋)—黃隘’地段控制性詳細規劃圖”上,記者看到,10年前,高塘橋站周邊的基本農田被規劃為商住用地,而當時的寧波市土地利用規劃還是將這片區域劃為耕地和基本農田。
“為凸顯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的超前引領作用,原寧波市規劃局核發了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工程建設項目的選址。”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解釋說。
對于這種說法,一些寧波市民并不認可。他們認為,根據相關國家標準,地鐵應布設在城市客運量大的主要客運通道上。地鐵線路間及地鐵與其他交通系統間的銜接,應做到換乘安全、便捷。把地鐵站建成“孤島”,是否符合國家發展地鐵的思路,值得商榷。
此外,地鐵站投入使用至今已近四年,為何部分出口荒廢、配套道路“斷聯”現象遲遲未有改觀?
當地部分干部透露,先前的考慮是,想利用后續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窗口期,對永久基本農田布局進行適當調整,逐步推進站點周邊道路及商品房的開發。但后續由于機構調整等原因,現有規劃落地及配套設施建設情況難以推進。
高塘橋站附近居民反映,從現在的結果來看,規劃和建設并沒有起到“引領”作用,地鐵站連出口都不能完全用起來,不僅造成國家投資浪費,也沒有給周邊群眾帶來交通便利。
大門緊鎖的高塘橋站D出口。站內公告牌上提示,“此出入口及通道暫未開放,請勿通行”(新華社記者顧小立 5月16日攝)
記者采訪的一些規劃專家和基層干部表示,高塘橋站的遭遇,折射了一些地方“先上車后補票”的發展心態,總覺得可以先把事情“張羅”起來,事后再利用國家政策調整的機會“補合規手續”。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