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廣東最狂野民俗鹽拖灶神:場面激烈 鹽灶游神習俗由何而來。農歷正月二十日,隨著節日的臨近,澄海鹽鴻鎮上社的喜慶氛圍逐漸濃厚。四鄉六里的鄉親陸續趕來,狹窄的村道汽車連綿
至此,我們開始感受到游神的狂野和強悍。然而,更加激烈的爭斗還在后面。游神的主戰場是在這個被村里人叫做“神場”的地方。這里是游神隊伍的必經之路,從入囗到懸掛紅布標記出口的范圍內,人群都可以無限制地同游神隊伍爭搶神像。
近百米長的場地,成千上萬的人群。人山人海,層層疊疊,群情激昂。神場上暗流涌動。不時有人流肩搭肩穿梭擠過??吹贸鍪菫閳F體作戰而來。而憋不住勁的便就地玩起拋人游戲,總之是壓抑不住內心的亢奮。
不一會,第一抬神轎已進入神場。盡管有香火開路。但是神轎沒有走出七八米遠就被拉下,扭打糾纏中牽制住部分阻擋人群。第二、第三、第四抬轎子趁著有利時機, 憑著人多勢眾順利通過神場。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激情都集中到隨后趕到的第五抬神轎上。在人潮的沖擊下,神轎趔趔趄趄、搖搖擺擺,盡管護神隊員用腳猛踩、鞭子猛抽、 拳頭猛打,一眨眼工夫,神轎就淹 沒在人海中。護神隊極力想把神轎 抬出,而人群卻拼命要把神轎留下, 人們早已分不出你我。本甲與外甲, 本鄉與外鄉,各門各派,混戰一團。 要不是這抬堅固的神轎,相信神像早已不知道被拖到哪里。神像搶不走,能夠靠近神轎、站上神轎就被當成最大的幸運、最高的榮譽。神轎儼然變成一個臨時擂臺,推搡、纏斗、肉搏、拳毆,你唱罷我登場,皇帝輪流做,歡呼聲不時響起,兩抬神轎就這樣同時被人群死死纏住。
經過三個小時的奮戰,在護神隊伍的全力救護下,所有神轎最終都被拖出神場,按例俗三圈武游順利完成,第一天的游神活動宣告結束。
奇怪的是,經過一個晚上激烈的踩踏、爭搶,神像除了胡須被扯掉外,其他竟然基本都是好好的。
農歷正月二十二
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整,第二天的下午三點。武游活動再次點燃戰火。又是幾個小時的爭戰,場面更加熱烈、熱情更加高漲、打斗更加激烈。直到華燈初上。經過兩天的盡情宣泄、充分釋放、激情狂歡, 一年一度的鹽灶游神在大家的心滿意足中結束。
我們迫切想知道,在神轎上參與猛烈打斗的護神隊員傷勢如何?
奇怪的是:打是會打到但不會受傷,受傷多少會一點,沒什么情況, 個個都平安,沒出過什么情況,縱使拐到腳什么的,拜一下神明就好 了,神明顯圣就好了。
參與爭搶的人員一般擠到前面已經消耗了不少體力, 加上打斗時多數是由別人托著,兩腳不能著地,力氣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實際傷害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嚴重。
然而, 另外一個疑問我們卻一直百思不解。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神明歷來凜然不可冒犯,鹽灶的游神習俗到底起于何時?因何而起?這種對神像的捆綁、踩踏、爭搶意蘊何在?我們又該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