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上天入地的太空種子這樣煉成 真相揭露真的令人大吃一驚。23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一則公開征集航天育種實驗搭載項目的消息引發關注。到底什么是航天育種?目前已經有多少種子開展過太空之旅?如何才能成為一顆合格的“太空種子
據了解,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搭載了一百多家單位的千余份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等航天育種材料。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則帶回了88家單位上千件份的作物種子和微生物菌種,從小麥、玉米、大豆,到南瓜、水稻、番茄,還有魔芋、辣椒、棉花,甚至連處于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都有。
去年的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隨艙返回的還有水稻和擬南芥種子。此次空間科學實驗,是國際上首次開展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實驗,本項目共在軌開展實驗120天,完成了擬南芥和水稻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開花結籽全生命周期的培養實驗,這一成果也為進一步開發適應空間環境的作物提供了依據。
我國航天育種已取得哪些成果?
我國自1999年神舟一號飛行任務開始開展航天育種搭載實驗,多年來,我國開展的航天育種實驗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呢?最新數據顯示,自1999年11月神舟一號首飛及其后的歷次飛行任務中,累計為國內400余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搭載航天育種實驗項目3000余項,創制出4萬余份空間誘變種質材料,育成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蔬菜等新品種460多個,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林草、花卉、中草藥和優質牧草等,也有眾多載人航天工程支持的航天育種研究與應用成果。而中國空間站已步入應用和發展階段,目前也有大量的生物樣本正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開展實驗,我們也期待這些航天育種為我們帶來更多神奇。
上一篇:南方強降雨將上線 北方大部氣溫狂飆 警惕降雨疊加的致災性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