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專家稱北海咬傷多人魚類不是鯊魚 事件始末是什么?8月16日,廣西北海僑港海灘有游客下海游玩時,疑被不明生物咬傷。網傳視頻中,北海僑港海灘有安保人員喊話:“海邊突發不明物種傷人事件,為了您的安全,請所有游客立即上岸。”
極目新聞報道稱,8月16日下午,北海市人民醫院銀灘醫院急診醫護人員回應記者稱,他們已經接診了來自僑港浴場的十余名患者,主訴均為在海中被攻擊。
8月16日晚間,一位當日遭到不明魚類攻擊的游客在社交媒體中發布了自己被咬傷的照片,在大腿內側有兩處清晰咬痕。該游客在回復網友的評論時表示:“因為水質渾濁,看不清到底是何種魚類攻擊了自己。”
隨后,有目擊者宣稱,自己看到了咬人的魚類,體型不大,顏色灰白,但此目擊者的說法并未得到證實。
另有傷者表示,踩到了軟軟滑滑的物體后,被攻擊。另有傷者介紹稱,自己是用手掰開魚嘴后得以逃脫。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8月16日晚間,北海市海洋局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到通知后已經前往現場進行調查。截至發稿,仍未有調查結果。
8月17日上午,中國新聞周刊多次撥打銀海僑港浴場管理處的電話,均未接通。北海市銀海區僑港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則表示,具體情況暫不清楚,一切以后續公告為主。
由于遲遲未獲得究竟是何等魚類咬傷游客的信息,一時間網友眾說紛紜。“鯊魚”“裸胸鱔”“海狼”“海鰻”“鰩”這幾個水生動物被反復提起。
開海帶回?人為放生?
廣西北海僑港當地漁民黎先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8月16日中午,歷時3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北海開海了。黎先生介紹稱,當日大小漁船升帆出海,當地還舉行了大型的開海儀式。
在浴場不明生物咬傷游客之后,部分網友對開海提出了質疑,是否因為開海,漁船將一些生物帶入近海區域造成了傷人事件?
對此,黎先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種開海后的捕魚活動,多數漁船是出海一周到半個月才會返程,部分大型鋼制漁船甚至會在茫茫大海待上一兩個月。“再快也不可能當天中午出海,下午就回來了,還把咬人的魚帶回到浴場。”黎先生說。
隨后,另外一種猜測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咬人的魚是被游客棄養后放生的”,對于這個觀點,水生動物專家陳旻認為,目前的確無法排除人為放生的可能性。
“但即便是認為放生的個體,也要符合傷口的狀態,比如之前我聽說福建廣東等地有近海放生裸胸鱔的情況,但是如果是被放生的裸胸鱔攻擊導致這么大的傷口,那么這個裸胸鱔的長度和大小將極為驚人。”
“有一個人扛著這么大一條魚到浴場里放生,不被發現并被制止的概率也很低。”陳旻說。
據了解,事發后當地正組織相關人員在相關水域進行搜尋,對此陳旻認為,開放水域和封閉水域不同,想要通過搜尋找到并且處理該生物,難度很大,現在應該做的事情是徹底檢查防鯊網到底有沒有出現破損,未來的空隙間隔能否再小一些。
“只有把安全措施做足,才能讓游客游玩得安心。”陳旻說。
魚類攻擊人類之后,是否會持續攻擊人類,并且形成習慣?對此陳旻介紹,以鯊魚為例,人不是鯊魚最喜歡的食物,也從來就不在鯊魚的食譜上。
鯊魚的性格多樣,很難通過小概率事件來推測群體性格。“多年來世界上的海洋學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調查相關的內容,但是目前還沒有一項科學可以直接證明,鯊魚攻擊人類之后,會持續攻擊人類。”陳旻說。
專家分析:
基本排除油錐、雪茄達摩鯊,海狼魚可能性較大
咬傷人的不明魚類究竟是什么,引發多方猜測。在相關新聞的評論中,網友熱議最多的3種傷人魚類為海狼魚、油錐、雪茄達摩鯊。
廣西中醫藥大學海洋藥物研究院劉昕明博士告訴紅星新聞,油錐其實是裸胸鱔屬的一種魚類,一般生活在礁石區或者珊瑚礁區,如果是沙灘的話,不會有這個東西。“從那個傷口大小來看,我覺得也不像是這個裸胸鱔咬,裸胸鱔嘴沒有那么大。從照片來看,這條魚嘴張開至少有一個人大腿那么粗。裸胸鱔有一種比較大個體的,但是基本很少在我們這兒分布。”
劉昕明表示,通常裸胸鱔咬人后會咬住一段時間不松口,而前述傷者目前表示沒有這種情況。
劉昕明分析認為,雪茄達摩鯊是深海的鯊魚,“資料里顯示雪茄達摩鯊一般生活在150米左右水深,北部灣平均深度只有40米,我覺得它到潮間帶的概率比較低,這種深海魚通常因為減壓問題很難捕撈獲得活體,也不太可能是從捕魚船逃逸或者放生一說。”劉昕明認為,出船等人為活動將深海魚驚擾至人類活動水域的可能性并不高。
“海狼(魚)咬人,我聽說過在斜陽島有潛水員被咬過,它的嘴比較大,并且之前也報道過這種海狼(魚)通常是成群的,出現單獨一個的就會咬人。就現在(網友熱議)的3種可能性,從個人角度來看海狼魚的可能性比較大。”劉昕明說。
劉昕明表示,海狼魚形態上比較像帶魚,如果水有一定能見度、游客能看到的話,它應該是有銀白色光亮的,“那這樣的話基本就可以肯定是海狼(魚)一類。”但前述傷者母親對紅星新聞表示事發時水體渾濁,并不能看清。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