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 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隱情?據本報報道,日前,北京市石景山區消防救援支隊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600多名身穿紅馬甲、戴著紅袖標的消防志愿者中不乏老年人。
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愈加突出。有些老人的子女還沒有退休,時刻在身邊照顧不現實;有些是“空巢”老人,有些老人孑然一身。雖然社區老年服務越來越周到,有了一鍵求助,有了家庭醫生,有了社區食堂,但高齡老人的需求遠遠不止于此。低齡幫助高齡,緩解了專業養老人才的不足,彌補了養老公共資源的不足,也能讓低齡老人更好地實現“老有所樂”,重新找到自身社會價值。更重要的是,低齡與高齡老人間的積極互動,更能提高幫扶效率,讓高齡老人有貼心幫手、有心理依托。
老年人之間擁有溝通的“特殊語言”,也具有相互幫助的獨特優勢。比如爸媽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不會用移動支付,讓不少中年人束手無策,但低齡老人往往一教就靈;爸媽情緒不高、心理不痛快,老伙伴往往一個電話就能寬慰他們的心。這說明低齡老人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更容易摸清高齡老人的思路和心理。同時,他們精力依然充沛,又不存在數字鴻溝的困擾,幫助高齡老人不僅力所能及,而且得心應手。
低齡老人幫高齡老人,是另一種形式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既尋求了破解養老難題之法,又開啟了社會溫情之門。正所謂:銀發遍生難處多,社區暖,弟妹幫。心心相通,合力向安康。數字鴻溝不可怕,孤獨解,病無恙。熱血仁心仍澎湃,鬢微霜,又何妨!志愿助人,怎會閑得慌?有道是桑榆映夕陽,霞滿天,情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