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工科理科化現象亟待扭轉 原因揭秘直接讓人傻眼了。長期以來“重論文輕實踐”的評價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從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的步伐。為此,25名科學家、企業家聯合署名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建設等一系列政策規劃和舉措,推進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彌補工程教育短板,從源頭破解“工科理科化”,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方案、措施。對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打破“唯論文”導向,制定合理的工科教師評價體系。在評價考核中,尊重工科特征,著重考察工科教師的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方面。把產業實踐納入教師入職培訓體系,重新修訂工科教師上崗資格,酌情規定工科師資要有一定年限的產業經歷,并將產業經歷與職稱評審掛鉤。與此同時,年限內不僅要保障其工資,還應對其為企業解決問題給予額外獎勵。企業人士入校做兼職或專職教師,不應將論文作為他們入職的硬杠杠。
第二,鼓勵教師走出實驗室,去業界發現、尋找科研問題。地方政府、高校應充分重視“科技副總”“產業教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鼓勵他們為企業解決“卡脖子”難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更大力度給予成果認定。打開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大門,如在高校成立現代產業學院、引入企業實驗室、設立本科生定點實習基地等。
第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企業的真實項目。打破“在校修完學分再出去實習”的模式,讓學習與實踐交替進行。高校建立雙導師制(校內導師、企業導師),以項目制等形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應用場景。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縮短課堂教學周期,拿出小學期甚至一個學期的時間,讓學生參與企業實踐,并將企業實踐納入學分管理。學生畢業考核參看學業成績和企業實踐。高校在工科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驗收時,可考察任務是否來自企業、由哪幾家企業提出等,邀請企業總工程師參與評價。
第四,強化通用型人才培養。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未來的工科人才不僅要求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還應具備多種通用能力,如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能力、外語能力、溝通能力、領導力等。高校應打破專業壁壘,以問題為驅動,通過模塊化教學,實現跨學科合作培養。
第五,塑造工程師培養文化。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嚴謹務實的敬業精神,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求真求實的理性精神,保護環境、關愛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將這些精神內化于心,不是靠簡單學習書本知識,而是要在實踐中體悟。從中小學起應在勞動教育中樹立尊重勞動者、以勞動為榮的觀念。高職、本科院校應在企業實踐中融入工匠精神、工程師精神教育。
第六,加強對企業接收學生實踐的保障。地方政府發揮遴選作用,選擇一批可靠的企業與高校合作,重點可放在新興產業上,鼓勵企業以多種形式合作辦學,給予其減免稅收、加大補貼、發放貸款、土地使用優先等優惠。國家出臺相關制度、法律條文,對學生實習加以切實保障。
下一篇:最后一頁